近年各种古币陆续出土,甚至改写了一些前人研究而成的定论。以光定元宝为例,史料上向来只记载有楷书版,但自1981年内蒙古出土了一批篆书版后,学术界和收藏界更新了这一观点。对于收藏者来说,这种层出不穷的推陈出新提供了不少契机,书本未记载的品种往往是收藏者“捡漏”的机会。
在历代钱币中,最有“捡漏”机会的应该是清代钱币。主要是因为即使到了上世纪40年代,清钱还未受重视,许多收藏行家认为清代时代太近,其钱币唾手可得、不值一藏,导致大量珍品流失。
比如清同治钱传世量颇多,但其中不乏精品的版本,宝广局(即广东钱局)铸造的同治钱就是一个典型。考究可知因为同治年间铸钱成本极高,地方多不愿意大量铸造而浪费成本,当时广东只为应付清政府之命而铸造极少数量。
“捡漏”客观存在,但不是每一次都存在,也不会发生在所有收藏者身上。
上一篇:三孔金银币5月缩量发行成市场白马
下一篇:大清银币稀品价格奇高
•立即获得免费定制设计方案
注:星号栏目为必填栏目欢迎添加
关注我们
微信咨询